821条全长1237.81公里的农村公路,与山川田园互融,与民心相通,一条条美丽乡村路、民心路、产业路、资源路、旅游路,一座座小康桥、幸福桥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。近年来,石家庄井陉县大力推进“四好农村路”建设,充分发挥“交通先行”引领作用,着力打造外通内连、环境优美、服务群众的农村公路发展新格局。
打造产业富民路
“四好农村路”建设为乡村振兴汇聚了人气,不少在外务工人员纷纷回乡创业。河北伟栋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、陉旺健饼(井陉)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高伟栋是一名地地道道的井陉人。2021年,高伟栋返乡投资建设了煎饼原料生产加工基地,成立了陉旺健饼(井陉)种植专业合作社,流转了1000余亩土地用来种植优质天然谷物,并与周边村民合作开展5000亩订单式种植,现在每年销售小米50余万斤、玉米30余万斤、大豆5万斤、花椒1万斤,带动了周边乡亲共同致富。
乡村振兴,交通先行。井陉县将农民增收的路通到了家门口,把产业发展、文化旅游、和美乡村串联起来。2021年以来,该县在全省申请了首个以道路建设为重点的乡村振兴PPP项目,实施了总投资4.5亿元的5大类132条农村公路建设,改扩建县乡村道路86.8公里。修通区域发展路,直接惠及沿线8个乡镇45个建制村;新建5条旅游路,将核桃园、小龙窝等7个传统村落接入天路古村落旅游片区,打造了“一村一景一文化、百里山水绘成图”的整体景观;修通富民产业路,带动了花椒基地、窑洞山庄、卧虎岭产业园、水稻基地、玫瑰庄园等10个产业基地提档升级,实现“一条公路带动一片产业、改变一个村庄、致富一方百姓”的美好愿景。同时,投资约3.2亿元,新改建农村公路52条段120.62公里,维修加固桥梁17座,建成了陶瓷路、测鱼大桥至石门村冀晋界、南二环西延至衡井线公路等一批旅游路、产业路和园区路,农村路网结构得到全面优化和提升。
如今,井陉县17个乡镇、321个建制村已全部实现通硬化路,客车、乡镇100%通三级路,建制村100%通双车道,20户以上自然村100%通硬化路。
拓宽旅游增收路
“四好农村路”建设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,古村落游成为旅游新时尚。得益于便捷畅通的农村路网,巨大的旅游潜力集中燃爆,于家石头村的“石韵小镇”、大梁江村的“梦古小镇”、吕家村的“剧境小镇”、南横口村的“陶瓷水镇”……一个个古朴、静谧、充盈着浓浓乡愁的古村落,成了一路赏山水美景、一路探民俗风情、一路访古寻幽的旅游目的地,吸引了各地大批游客前来观光。目前,全县已形成2个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、6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和1个省级重点旅游镇,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高。
“四好农村路”建设为乡村振兴聚集了财气,更多群众通过旅游实现致富。辛庄乡洪河漕红色旅游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,这里已成为“爱国主义教育基地”“河北省国防教育基地”“河北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”。乡道枣凉线建成后,石家庄至洪河漕行车时间缩短了近2个小时,一日游更加方便快捷。“现在路好走了,参观洪河漕纪念馆的人很多,平时有几十人吃饭,节假日有上百人,上个周日来了200多人,可把我们忙坏了。”辛庄乡洪河漕村的农家乐老板许智高兴地说。他家的院子坐西朝东,占地400平方米,为了办好农家乐,在5孔石窑上面又加盖了一层,增加了6个房间。在全域旅游的带动下,全县已发展精品特色民宿、农家乐340余家,其中星级农家乐31家,越来越多的群众捧上了旅游的“金饭碗”。
农村,因路而变化;发展,因路而提速。井陉县不断推进“农村公路+”发展模式,与人文资源、自然风光、产业园区康养休闲等元素深度融合,着力布局公路沿线的苍岩山、太行天路、天长宋古城和绵蔓河湿地4大经济带,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业、增收,为乡村振兴插上腾飞翅膀。2022年,该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266元,同比增长6.4 %,乡村振兴的道路越来越美、越走越宽。